金珠玛米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石头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5-07-20 05:02  浏览量:1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石头的记忆

‍‍作者丨谢应月

主播丨廖纪龙

整理丨杨 静、陆程林如果我从未走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么我将永远无法真正感知三十万这个数字所承载的震撼力量。当我踏进这饱含苦难的纪念馆,一切记忆都有了形状。纪念馆集会广场里散布着小块的碎石,这代表着30万死难同胞的灵魂。而站在广场中央,最为醒目的便是那块黑色花岗岩墙面,这面墙被称为“灾难之墙”,“遇难者30万”这一字符像是历史的结痂,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八十年前那个寒冬的痛楚。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当我站在这曾经的人间炼狱之上,忽然明白,纪念馆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纪念碑——不是用大理石或者青铜铸就,而是用记忆、鲜血与反思浇筑而成。纪念馆的入口,一座名为“家破人亡”的雕塑赫然矗立。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痛哭,她的身体被拉长变形,仿佛痛苦本身已经超越了肉体的极限。雕塑家吴为山用扭曲的铜像凝固了那一刻的绝望。我站在雕塑前,看见自己的影子与那扭曲的身形重叠,八十年前的时间距离在这一刻坍塌。历史从未过去,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史料馆内光线昏暗,墙上的遇难者照片像是星星一样密布。1937年12月的南京,六周之内,三十万生灵涂炭。展示柜里陈列着一本泛黄的日记,主人是一位叫程瑞芳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工作人员,她写道:“这些日子……南京成了地狱……每天都有妇女被拖走,枪声从早到晚不停。”文字早已褪色,但痛苦依然崭新如初。玻璃展柜反射出每一个参观者的面容,历史与现实在镜面交织,此刻我们都是这段记忆的载体。最令人窒息的是“万人坑”遗址。土层中交错的白骨保持着他们最后的姿态,有的蜷缩,有的伸展,仿佛还在试图逃离死亡的追赶。不远处还放着一枚铜纽扣、半截梳子、一只童鞋——这些日常物品成了无名遇难者存在过的唯一证据。我蹲下身,与这些静默的证人对视,那一瞬间忽然理解了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的话:“记忆的义务是为了未来的义务。”在纪念馆的某处,我看见一簇簇用千纸鹤编织的风铃,那是青少年全神贯注的成果。孩子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八十年前那场灾难的全部意义,但仪式感已经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记忆的种子。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真正的纪念是超越纪念本身,指向未来。走出纪念馆,那个刻着“和平”的纪念碑高高矗立。八十年的岁月足以让亲身经历者凋零,但纪念馆将个体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将民族创伤升华为人类共同的教训。纪念碑的意义不在于固化过去,而在于激发当代人的思考。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正是这样一座活着的纪念碑,它不断提醒我们:当极端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仍有抬头时,记忆便是最有力的疫苗。纪念馆里所代表的每一位英魂都在提醒我们:和平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需要每一代人用智慧与勇气去捍卫的选择。在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特殊年份,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苦难,更昭示着人类对文明底线的共同守护。石头会风化,但记忆不会。只要还有人愿意弯下腰,倾听这些石头无声的诉说,历史便不会重演。

本期主播丨廖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