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希德:中国半导体之母,用一生托起“中国芯”

发布时间:2025-06-07 17:11  浏览量:25

她,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

她,是新中国首位女大学校长,用智慧与远见重塑复旦;

她,五次抗癌,终身残疾,却从未向命运低头;

她,用一生诠释“中国需要科学”,让半导体之光照亮神州大地。

她,就是谢希德——一个让中国芯片事业从无到有的伟大科学家。

少年立志:战火中的科学梦

1921年,谢希德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谢玉铭是著名物理学家,曾精确测定氢原子光谱结构,被杨振宁誉为“最接近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从小,父亲就告诉她:“中国需要科学”。这句话,成为她一生的信仰

然而,命运并未眷顾这位天才少女。1937年抗战爆发,16岁的谢希德在流亡途中患上股关节结核,被医生判了“死刑”,中断了学业。但她硬是靠自学考取厦门大学物理系,尽管右腿落下终身残疾,仍以惊人毅力取得优异成绩。1947年,赴美留学,成为麻省理工学院首位中国籍女博士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谢希德激动不已,立刻与未婚夫曹天钦约定:“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禁止理工科中国留学生回国。1952年,她冒险绕道英国,与曹天钦完婚后,毅然踏上归途。临行前,父亲写信劝阻:“别回贫穷落后的中国!”她却坚定回复:“祖国需要我。”

破冰之路:中国半导体的“拓荒者”

1956年,周恩来总理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半导体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调动在上海复旦任教的谢希德到北京大学。此时她刚生完孩子5个月,便毅然北上,与黄昆教授共同主持了中国首个“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当时,中国半导体研究几乎空白。她们白天授课,夜晚伏案编写教材。1958年,她与黄昆合著的《半导体物理学》问世,成为我国该领域首部权威著作。短短两年,培训班培养出300多名半导体人才,包括中科院院士王阳元、工程院院士许居衍等,他们成为我国芯片事业的“第一代火种”。

1960年代,国际半导体技术突飞猛进,美国已研制出集成电路,而中国因苏联撤援陷入困境。谢希德带领团队自主攻关,推动我国首枚单晶硅、首支晶体管诞生。然而,十年动荡让她被迫中断研究。先是医生诊断她患了乳腺癌。手术后又被关进自己创建的实验室,后来又到工厂磨硅片。双重打击却激发了她的独特智慧。在磨片车间,她改进抛光工艺,意外提升了半导体元件的质量。白天筋疲力尽,一到夜里她就重振精神,在床头微弱的灯光下,翻译国外最新文献,悄悄记录实验数据。

---

浴火重生:从癌症患者到科学领袖

1976年,谢希德癌症复发,手术后又发现肿瘤转移。医生断言她“最多活十年”,她却笑着说:“我要把每一天都献给科学。“

病榻上,她敏锐察觉国际物理学新趋势,毅然转向新兴的“表面物理”研究。1978年,她筹建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建立我国首个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1983年,62岁的她出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她大胆改革,增设技术科学、经济管理等学院,将复旦从文理大学转型为综合性学府。

担任校长期间,她平均每3天写一封推荐信,每年送百余名学子出国深造,并坚信“送学生出去,知识会回来”。她培养的学者绝大多数归国,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

最后的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99年,79岁的谢希德癌细胞已扩散至全身,却仍坚持筹备参加美国物理学百年年会。病床上,她每天处理邮件、修改论文,病房成了“第二办公室”。2000年3月4日,与癌症抗争34年后,她溌然长逝,遗嘱只有一句:“把我的遗体捐给中国医疗事业。”

葬礼当天,复旦学子折千纸鹤挂满校园,绵延至教学楼。美国国会甚至降半旗致哀,议员科特·韦尔德感慨:“她改变了我对中国的看法。

今日回响:她的精神仍在照亮“中国芯

如今,中国芯片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华为麒麟芯片、中芯国际7nm工艺的突破,背后是一代代科学家的接力。而谢希德播下的火种,仍在燃烧——她培养的学者、编写的教材、建立的实验室,至今滋养着中国半导体事业。

谢希德的一生,是科学报国的史诗,更是女性力量的传奇。

从战火中的少女,到“中国半导体之母”;

从轮椅上的病人,到国际学术舞台的巨人。

谢希德用坚韧与智慧证明:

科学无性别,爱国无边界。

她的故事,应当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因为今天的每一枚“中国芯”里,都有她的光芒。 (照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