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们编织温暖的成长记忆
发布时间:2025-08-04 18:56 浏览量:1
“老师,这节课太有意思了!”“老师,还有我,我也喜欢”……7月28日,在莒县桑园镇“小草学堂”暑期托管班的课间时间,几个孩子围在大学生志愿者身边,用最纯真质朴的话语,表达着心中的感谢。而这温馨感人的场景,是无数个“小草学堂”日常中的一个缩影……
今年,全市共有66个村居、社区设立“小草学堂”。作为日照市坚持了17年的公益品牌,今年团市委组织32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用青春的热忱让每一个稚嫩的心灵都能沐浴在爱的阳光里,为“小草学堂”的孩子们编织了一段段温暖的成长记忆。
精彩课堂里的青春守护
“小草学堂”通过“专业师资+社会资源”模式,让红色教育、非遗传承、科学实践等课程,走进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于是,多元创新的课程体系与志愿者的用心,构成了“小草学堂”最动人的风景线。
“老师,你能让屏幕里的小熊对妈妈说加油吗?”在日照市中心医院的“小草学堂”,7岁的小男孩东东(化名)满脸期待地对曲阜师范大学志愿者王敏说。原来,他妈妈是急诊科医生,已连续三天没回家。当王敏拉着他的小手敲下指令,小熊的语音弹出时,孩子开心地笑了。
科学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曲阜师范大学志愿者毛彤心精心设计了“彩虹喷泉”实验,并在课前尝试了十几次,整个胳膊上都变成了“彩虹色”,色素几天不褪。有一次她发烧到38℃,但是依然坚持上完课才去输液:“孩子们等着看彩虹呢。”
日照经开区的党史课堂上,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代沛雨正讲着红军长征的故事。“中国工农红军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再到爬雪山、过草地……红军战士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围追堵截,无数英勇的烈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代沛雨的讲述让孩子们神情动容。在分享环节,一个小学生说:“原来我们国家以前经历过这么多困难,是无数先辈的奋斗才让我们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回答清脆响亮,红色基因就在这样的共情里悄然传承。
一束光点亮的万千萤火
莒县刘官庄的“小草学堂”里,山东大学软件学院“莒力同心”支教队的8名志愿者正挥洒青春,为孩子们的暑期注入别样的光彩。
队长黄永康是日照人,他怀揣着“反哺家乡”的初心而来。其他队员虽来自全国各地,却也带着对日照的向往与参与志愿服务的热忱齐聚于此。本是带着善意奔赴,未曾想在与孩子们朝夕相伴的日子里,被那些纯粹的笑脸与澄澈的心灵深深打动——这份双向的温暖,成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馈赠。
课堂上,水果发电实验让三年级的宋初航惊呼“课本上的知识会发光”;保护鸡蛋的游戏里,二年级的董浩然知道了“脑袋里的小电线(神经细胞)要好好保护”;静电实验中,五年级的李宇航发现“气球蹭毛衣比蹭头发,水流拐的弯更大”。志愿者们把知识拆成游戏,让抽象的原理变成可触摸的快乐。
这份用心,换来了孩子们最真诚的回馈。对这些志愿者,孩子们偷偷写下纸条,“老师你笑起来像花朵”“我会记得水果灯泡的光”,他们一个个跑上讲台,害羞地塞到老师手里。四年级的赵尔欣折了一串千纸鹤,每只翅膀上都画着小太阳:“谢谢你们教我折的纸鹤。”
这份童真的心意,让每个志愿者都心怀感动。志愿者李子尘还记得孩子们追着问数学题时那发亮的眼睛,她说:“服务基层不是口号,付出与收获的双向奔赴,让志愿时光有了回甘。”
薪火十余年的支教传承
自2011年起,山东科技大学与日照岚山区“小草学堂”结缘,将其设为课外实践教育基地,以持续的支教传承书写志愿育人篇章。
今年暑期,岚山区共开设9处“小草学堂”,36名山东科技大学志愿者再次出征来到日照,为孩子们开展安全守护、亲情陪伴、习惯养成等志愿服务活动。
渠阳倩是山科大志愿者之一,她说,“小草学堂”支教团自2011年正式成立以来,700余名山科大志愿者接续奔赴,每年暑假都为“小草学堂”的孩子们送去知识与陪伴,共计帮扶5000余名农村儿童。
能够参与志愿支教活动,渠阳倩也很开心:“我将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尽我所能,用我所学,为这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光芒。”
“老师,我陪你吧,你一个人会感到孤单吧!”在岚山区虎山镇四门口村的“小草学堂”,山科大学生志愿者马宾阳课后独坐时,一个孩子悄悄跑来陪伴他。
在折纸课上,孩子们将亲手叠的百合花,塞给了志愿者叶梦兆,用“老师,明年还来吗”的期盼,回应着志愿者的付出。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愿我们都能成为那把点燃希望之火的火种,让爱与智慧的光芒,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这是大学生志愿者的“出征”誓言,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全媒体记者 张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