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活着才懂,真正活得舒服的人,是哪些“无用”的人!

发布时间:2025-07-31 08:01  浏览量:1

第一句话精华内容: 人活到中年才恍然大悟,真正的幸福往往藏在那些被视为“无用”的时光里,那些不争不抢、自在享受生活的人,反倒活得最滋润。

第二段事情描述: 记得去年在B站上刷到一个热门视频,一个40多岁的北京大叔辞去了高薪工作,搬到郊区种菜养花。视频里,他每天清晨六点起床,不是赶地铁,而是蹲在菜园里看露水滴落,随手拍下云卷云舒。

评论区炸了锅,有人骂他“废柴”,可大叔笑着回应:“我这‘无用’日子,比加班到凌晨充实多了。”这让我想起自己——30多岁时,我也被房贷、KPI压得喘不过气,直到一次体检查出高血压,才被迫停下脚步反思:拼命证明自己“有用”,真的值得吗?

小时候,爸妈总念叨“考高分、进大厂、光宗耀祖”,好像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竞赛。可现实呢?多数人到了中年,肩上扛着三座大山:房贷车贷、养老育小、职场内卷。

2023年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45-55岁人群的压力指数最高,超60%的人因工作焦虑失眠。你像个陀螺,被老板、客户、家庭抽着转,连半夜三点都得接电话。人前风光,背后却空虚——李宗盛那句“生命就像一条河,我们都只是过客”,在深夜手机屏前听着格外刺心。

追求“有用”,反倒成了紧箍咒:哈佛大学“幸福研究”追踪80年数据发现,过度追求世俗成功的人,晚年更容易抑郁。因为“有用”的本质是取悦别人,不是滋养自己。我学到一个教训:别让社会标准绑架你,否则再努力,也换不来内心的安宁。

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小时候觉得玄乎,现在才懂——那些“无用”时光,才是生命的调味剂。这不是躺平或摆烂,而是主动留白,给自己喘息的空间。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流”(flow state),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研究发现,人沉浸于“无用”爱好时,比如画画、下棋或发呆,大脑会释放多巴胺,提升幸福感。网上有个真实案例:上海一位阿姨退休后迷上折纸,家人笑她“不务正业”,

可她用废报纸折出千纸鹤义卖,帮社区筹款,反倒成了邻里“心灵导师”。这让我反思:内卷时代,我们总焦虑“要比别人强”,可2023年TED演讲《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强调,脆弱和放松才是抗压良药。

学点“无用”技能,比如养花或写诗,不是浪费时间,而是重建自我——毕竟,人生不是马拉松,没必要全程冲刺。

生活是场修行,指望别人懂你的苦?不如先学会疼自己。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哪怕世界荒芜,总有一个人是你的信徒。”这个人,首先得是你自己。现实中,太多人活成“工具人”,忘了怎么享受小事。

2024年抖音热播的“慢生活挑战”视频中,年轻人尝试每天抽半小时喝茶听雨,结果超80%反馈压力减轻。科学也支持这点:加州大学研究显示,每天花15分钟做“无用”事,如看书发呆,能降低皮质醇水平,提升免疫力。

我的学习心得是,别总想着干大事——养盆绿萝、种点草莓,这些“小事”看似无价值,却是心灵的养料。就像那个北京大叔,他的菜园子没产出多少菜,却收获了平静。记住,温柔自己不是自私,而是生存智慧:当你允许自己脆弱,岁月才会回馈你从容。

真正舒服的人,未必家财万贯,但一定懂得“好好生活”的艺术。他们能在平凡中找乐子:看一丛野花、听一声鸟鸣,自嘲一下化解压力。庄子哲学里,“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势而为。

现实中,越来越多人觉醒:2023年“躺平文化”席卷网络,不是消极,而是拒绝内卷的宣言。B站上,李子柒的田园视频爆火,正是因为她用“无用”劳作,传递出生活的诗意。

我的建议是,遇事别急着埋怨——慢下来,感受当下。朴树在《平凡之路》唱道:“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到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这歌词戳中人心:人生到头,快乐就在“无用”的细节里。试着每周留半天“空白时间”,关掉手机,纯粹做点喜欢的事。你会发现,不争不抢,反倒日子更踏实。

结语:平凡是答案,你准备好拥抱它了吗?

岁月不等人,再“有用”的人生也留不住一秒。真正的大智慧,是学会自渡——温柔对待自己,也温暖他人。那些“无用”之人,用自在证明了:幸福不在远方,就在当下的呼吸里。

朋友们,读完这篇心得,你有没有在忙碌中偷得半日闲?或者,你身边有哪个“无用”故事让你羡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平凡幸福,让我们一起找回生活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