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遇灾盼中国援助,沉默回应引波澜,往昔情谊今不同

发布时间:2025-07-29 21:50  浏览量:1

最近,菲律宾可被一场凶猛的台风折腾惨了。狂风裹挟着暴雨,肆意席卷这片土地,造成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原本热闹的城镇变得一片狼藉,房屋被吹倒,道路被淹没,无数家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民众生活苦不堪言。按以往经验,周边国家往往会迅速伸出援手,菲律宾也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经常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国。可这次,好些天过去了,中国的援助却迟迟没有动静,这可把菲律宾搞懵了,满心疑惑:中国怎么还不来救援呢?

这场台风给菲律宾带来的打击堪称沉重。据菲律宾国家减灾委在 7 月 24 日发布的报告,暴雨无情夺走了 12 条鲜活的生命,273 万人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全国范围内,多达 65 个省份沦为灾区,24 万人被迫离开自己温暖的家,流离失所。经济损失更是像个天文数字,超过了 41 亿比索,折合成美元约 7200 万。农田被大水无情淹没,原本绿油油的庄稼瞬间化为乌有,农民们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桥梁在汹涌的洪水中轰然垮塌,交通网络支离破碎,大量道路中断,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变得困难重重,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恢复。

回首往昔,中国在菲律宾遭受灾害时,那可是相当慷慨,从不吝啬伸出援助之手。就拿 2013 年 “海燕” 台风侵袭菲律宾来说,当时菲律宾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迅速行动起来,联合为菲律宾提供了总值接近 200 万美元的援助。这里面既有帐篷、药品等灾区急需的物资,保障受灾民众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需求,也有紧急现金,让菲律宾能灵活调配资源,用于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再看 2023 年,台风 “杜苏芮” 肆虐菲律宾,中国又及时送去了价值 400 万元人民币的物资,一袋袋大米,一顶顶帐篷,都带着中国人民的关怀,被送到了受灾群众的手中。

但这一回,情况却截然不同。灾害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官网发布的信息显示,7 月 23 日举行的中菲领事磋商会以及双边磋商机制会议,全程都没有提及任何救灾支持的内容。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的社交媒体账号上,也没有发布相关捐助活动的消息,就好像一切都风平浪静,丝毫看不出邻国正遭受着重大灾害。同样,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布渠道也是一片寂静,没有关于援助菲律宾的任何通报。

菲律宾满心期待着中国的援助,可等来等去,却只等到了失望。美国和欧盟倒是宣布了对菲律宾的援助计划,然而,这援助的数额实在是让人难以满意。美国向灾区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折合比索约 1380 万,换算成美元仅仅 25 万。而且这笔钱并不是美国自掏腰包单独提供的,而是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从一个汇集了多个国家和机构捐款的多边平台中拿出的一部分。这点钱对于遭受重创、百废待兴的菲律宾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连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远远不够。欧盟方面,由 27 个国家组成的庞大联盟,为菲律宾台风救灾提供的资金拨款总额是 150 万欧元。平均到每个国家,数额少得可怜,如此微薄的援助,在巨大的灾情面前,几乎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中国民众对于官方此次的决定,有着自己的看法,网络上议论纷纷。不少人觉得,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区域外势力合作的一系列行为,严重影响了中国对其态度。过去中国对菲律宾的帮助,那是出于邻里之间的情谊,可如今菲律宾的一些做法,实在是让人难以再像从前那样毫无保留地施以援手。有网友直言:“以前帮是情分,现在不帮是本分。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小动作不断,还拉着美国等外部势力搅局,真当中国的善意是无底线的?” 还有网友略带调侃地说:“要不学学日本送千纸鹤,用这种精神支持的方式算了。” 这话听起来像是玩笑,实则反映出民众对菲律宾近期行为的强烈不满。

中国一直秉持着与邻为善、互帮互助的外交理念,在国际上,多次对遭受灾害的国家伸出援手。非洲遭遇旱灾时,中国送去救命的粮食,帮助非洲人民度过艰难时光;东南亚发生海啸,中国迅速派出救援船只,争分夺秒地拯救生命。疫情期间,中国更是向众多国家捐赠疫苗,助力全球抗疫,从未要求过任何回报。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互助,应该是相互的,需要彼此尊重、平等相待。菲律宾近两年在南海争端中的高调举动,引入美国等外部力量,严重破坏了地区和平稳定,也极大地消耗了在中国民众心中积累的友好度,让双边互信与合作氛围变得紧张起来。

中国这次在菲律宾遭受台风灾害后没有迅速提供援助,并不意味着中国冷漠无情,而是一种基于现实情况的审慎考量。菲律宾若想在未来继续获得中国的支持与帮助,就该认真反思自身行为,停止在南海问题上的挑衅,回归理性、友好的外交轨道,以实际行动重新赢得中国的信任与尊重。毕竟,在国际交往中,只有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才能让友谊之树常青,合作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文不存在捏造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