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傻眼了!台风灾害都持续这么多天了,中国怎么还不来救援?

发布时间:2025-07-29 21:04  浏览量:1

[熊猫]作为中国的“邻居”,菲律宾一直受到了咱们国家的优待和帮助,以前一有台风,咱们国家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

可是这次轮到菲律宾傻眼了!台风的灾害持续了这么多天却还是没等到中国的救援,这是什么 情况!

中国怎么不去救援了?中国之前都帮助过菲律宾哪些?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菲律宾陷入汪洋,当地时间7月26日,菲律宾已经有超过529万人受灾,30人不幸遇难,经济损失也很大,远方的盟友送来杯水车薪,而那个曾经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的邻居这次却异常沉默。

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的援助清单很快被拉了出来,美国的25万美元是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渠道拨付,听起来是笔不小的数目,但有趣的是这笔钱并不是美国政府直接的双边拨款,而是走了个多边平台,这更像是一种姿态。

欧盟则宣布提供150万欧元,由27个成员国共同分摊,这些是注入的“资产”,然而面对超过7200万美元的巨额损失和24万流离失所的灾民,这点钱无异于用汤匙给泳池注水,舆论也普遍认为,这更像是名义上的支持,不是能扭转局面的实质性帮助。

真正扎眼的是“应收账款”那一栏,这一栏的债主是中国,如果往前看就会发现,以前菲律宾有事的时候中国都是第一个出来帮忙的。

2013年“海燕”台风,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送去了近200万美元的物资与现金,2021年“雷伊”台风,超过4000吨的食品包等救援物资运抵菲律宾,就连去年“杜苏芮”台风来袭时,价值400万人民币的大米和帐篷也及时送达。

可这一次中国为啥不出手了?无论是中国外交部的发布会,还是驻菲大使馆的社交媒体,甚至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官网都静悄悄的,这种沉默构成了一笔巨大的“赤字”,比任何数字都更引人注目。

其实中国的沉默也不是无迹可寻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中国民众的情绪里,有网友就说了,“过去帮你是情谊,现在不帮是本分。”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少国人们的心声,人与人之间讲究将心比心,国与国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菲律宾一次次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争端,当他们的防长在救灾的节骨眼上还在忙着指责中国时,曾经积累的友好度正在被迅速消耗,这种消耗直接反映在了民众的情感天平上。

甚至有一些网民用一种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不满,调侃说不如学日本送“千纸鹤”进行精神支持,这句玩笑话背后是深深的失望与被刺痛的情感,老百姓们的情感是最朴素的,他们或许不懂复杂的地缘政治,但他们懂得“谁是朋友,谁是路人”这个简单的道理。

当一个邻居总是在你家门口舞刀弄枪,你很难在他需要帮助时,还能毫无芥蒂地端上一碗热汤,如果说民众的情绪是气候,那么地缘政治就是驱动气候变化的底层构造板块,中国的克制显然与菲律宾近期的外交转向紧密相连。

马尼拉方面不仅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高调对抗姿态,更积极地将美国这个“域外势力”更深地引入地区棋局,更具戏剧性的是就在暴雨肆虐,国民们等待救援的时刻,菲律宾的国防部长却忙着和加拿大、法国签署新的军事合作协议。

这种“一边等着别人救灾,一边拉着外人堵邻居家门”的操作,在许多观察家看来已经超出了正常外交博弈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战略误判,中国的沉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回应,它不再是单纯的人道主义考量,而是考虑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因素。

远亲不如近邻

有一句中国古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菲律宾此刻的遭遇就很好的证明了这句话,它所倚仗的“强大盟友”美国远在太平洋彼岸,在和平时期的时候,美国的航母舰队可以浩浩荡荡开来展示肌肉,提供战略威慑。

但是当洪水淹没菲律宾,灾民食不果腹的时候,这种遥远的强大能转化成的实际帮助却相当有限,25万美元对于一个美国而言不算什么,它清晰地表明盟友的援助承诺,永远服务于其自身的全球战略利益。

菲律宾的选择是舍弃了身边一个长期以来愿意提供实际、慷慨帮助的邻居,转而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遥远的“亲戚”身上,结果当他们真正需要一碗米饭和一顶帐篷的时候,才发现“亲戚”递来的只是一张画在纸上的饼。

但是中国的沉默也不是一种情绪化的“赌气”,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外交语言,它清晰地传递给了马尼拉,也传递给了所有的旁观者,国家间的善意与合作是相互的,不可能脱离政治互信的土壤而独立存在,当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受到持续挑战时,即便是在最不应该附加条件的人道主义领域,它的行动也会变得克制和审慎。

这种克制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表态,它也是在提醒菲律宾任何试图“吃饭砸锅”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如果想要获得中国毫无保留的善意,首先需要展现出作为好邻居应有的诚意,这次菲律宾的台风灾害,你觉得咱们国家会出手相助吗?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