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不只是遗传密码!科学家用它造出“魔法结构”,能操纵光声物

发布时间:2025-07-24 06:44  浏览量:1

(德国斯图加特) 咱们都知道DNA是生命的基本蓝图,决定了我们长什么样、有什么样的遗传信息。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微小的分子,有一天也能像搭乐高积木一样,被科学家们“折叠”成各种复杂的形状,然后用来控制我们身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光、声音,甚至更基础的物质特性?这听起来就像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但现在,德国的科学家们真的做到了!他们用DNA创造出了一种叫做“莫尔超晶格”的精妙结构,而且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去控制它们!这项突破,简直是在改写我们对光、声和物质的理解和操纵规则!

这项震惊科学界的研究,最近登上了全球顶尖的科学杂志《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它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一个漂亮实验,更预示着我们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未来的光学设备、量子材料、甚至各种传感器,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平时说的“DNA折纸”(DNA origami),就是一种把长长的DNA链,通过一些短的“订书针”一样的DNA片段,折叠成各种预设的二维或三维形状的技术。这就像用一张纸折出千纸鹤一样,只不过这里折的是只有纳米(比头发丝还细几万倍)大小的微观结构。这种技术之所以能实现,是因为DNA分子里有四种基本单位(A、T、C、G),它们总是两两配对(A对T,C对G)。科学家们就是利用这种精准的配对规则,来“设计”DNA的折叠路径,让它能自动组装成想要的形状。过去,DNA折纸主要用来制造一些微型生物传感器或者药物输送装置,但这次,德国斯图加特的研究团队玩出了新高度,他们用DNA来构建更复杂、更精密的“超晶格”结构。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两张有规律图案的透明膜叠在一起,稍微转动一下,你就会看到一些新的、更大范围的重复图案,这就是所谓的“莫尔图案”。而科学家们这次做的,就是在纳米尺度上,用DNA来“堆叠”出这种“莫尔超晶格”。他们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们不是简单地把DNA折纸结构堆起来,而是直接把这些“超晶格”的几何参数——比如旋转角度、晶格间距和晶格对称性——直接“编程”到DNA分子的设计里!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开始设计DNA“折纸模具”的时候,就已经把未来这些纳米结构的“扭曲角度”和“几何图案”都提前设定好了。

这项技术最神奇的地方在于,这些由DNA构建的晶格,可以在溶液中自己组装起来,根本不需要科学家们手动去一层一层地堆叠!这就大大简化了制造过程,而且能保证结构的精准度。通过这种巧妙的“混合策略”,研究人员成功地构建出了微米级别(比毫米还小1000倍)的超晶格,它们的最小单元尺寸竟然只有2.2纳米,而且还可以随意调节扭曲角度,形成各种不同的晶格对称性,比如正方形、六边形、蜂窝状等等,简直是纳米世界的“乐高大师”!

这些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超晶格,果然呈现出非常清晰的莫尔图案,而且它们实际的扭曲角度,跟科学家们在DNA设计里预设的完全一样!这证明了他们对纳米结构的控制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研究的共同作者,马克斯·普朗克固体研究所的彼得·范·阿肯教授就说:“这些超晶格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清晰地展现出莫尔图案,而且观察到的扭曲角度和DNA折纸种子中编码的角度非常吻合。”

这项技术的影响有多大呢?简直是超乎想象!

首先,它能改写光和声音的规则。因为这些DNA构建的超晶格,拥有非常精确的周期性结构。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控制这些结构的周期性,来**“引导”光线或声音沿着特定的轨迹前进**,就像给光和声音设计“高速公路”一样!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可能会有更高效的光学设备,比如能够精确控制光线方向的透镜、能够收集更多太阳能的电池板,甚至能制造出新的声学器件,让声音传播变得更可控。

其次,它在量子材料和量子计算方面也有巨大的潜力。DNA本身就被发现能充当一种“自旋过滤器”,可以对电子的自旋方向进行选择。而现在,有了这些精确有序、具有明确莫尔对称性的超晶格,它们就可以成为一个绝佳的平台,来研究那些在纳米尺度上发生的“拓扑自旋输运现象”。这些听起来很深奥的物理现象,是理解和开发未来量子计算机、量子材料的关键。简单来说,就是用DNA来构建一个微观的“量子实验室”,来探索更深层次的物质规律。这可不是简单地模仿量子材料,而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可编程平台,来探索更高级的量子现象。

这项由劳拉·娜·刘教授领导的团队取得的突破,标志着DNA不再只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更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分子建筑师”。它让我们能够以原子级的精度来制造和控制复杂的纳米结构,而这些结构又能反过来影响光、声和物质在纳米层面的行为。

未来,这项技术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比如,我们可以制造出更小、更强大、更节能的各种光学器件,让手机摄像头更清晰、屏幕显示更逼真。它也能用于开发新型传感器,能够更灵敏地探测到环境中的微小变化,或者在医疗领域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在信息存储方面,这种超高精度的结构有望制造出容量更大、读取速度更快的存储设备。更激动人心的是,它可能成为连接宏观世界与微观量子世界的桥梁,加速量子计算和量子材料的研发进程。虽然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路要走,但这项研究无疑已经为未来的科技发展点亮了指路明灯,让我们对用DNA来“编写”物质世界的规则充满了无限遐想。

参考资料:DOI:1038.41565/s025-01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