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喜欢做这3件事,有可能是“早恋”了,父母要当回事
发布时间:2025-07-17 20:01 浏览量:1
最近有位妈妈深夜发消息:“我家闺女刚上三年级,以前放学回家就黏着我撒娇,现在一进门就锁房间门,书包里藏着一沓卡通便利贴,期末考试成绩还滑到了班级中下游……我翻了她的日记,发现她在和班里男生传纸条,写着‘我最喜欢和你一起值日’。这算早恋吗?我该怎么和她谈?”
这条消息让我想起最近和小学班主任的聊天——“现在的孩子‘情窦初开’越来越早了,三年级就有男生偷偷给女生送发卡,五年级甚至出现‘小情侣’手拉手放学的情况。”很多家长像这位妈妈一样,一边担心“早恋”影响学习,一边又怕处理不当伤了孩子自尊,更怕自己“小题大做”反而把孩子推远。
当我们看到孩子突然喜欢买情侣小饰品、频繁传便利贴纸条、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半小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早恋了”。但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看,这些行为更可能是“好感萌芽期”的正常表现。
美国儿科学会(AAP)的研究显示,9-12岁儿童进入“青春早期”(Pre-adolescence),这一阶段的核心心理变化是:从“以家庭为中心”转向“以同伴为中心”。孩子开始更在意同龄人的看法,渴望被群体接纳,对异性的关注本质上是社交需求的延伸——就像他们会为“最好的朋友”精心准备生日礼物一样,对某个异性同学的好感,更多是“我喜欢和你一起玩”的单纯欣赏,而非成年人理解的“恋爱”。
但为什么家长会焦虑?因为这种“反常”打破了我们对“乖孩子”的期待:从前那个追着问“妈妈我漂亮吗”的小不点儿,突然把心事锁进日记本;原本只爱奥特曼卡片的儿子,开始偷偷关注女同学的发夹款式……这些变化让家长产生“失控感”,担心孩子“学坏”“耽误学习”,甚至“受到伤害”。
邻居张姐的经历让我特别心疼:发现女儿书包里有男生送的星星纸后,她立刻跑到学校找班主任“告状”,结果全班同学都知道了这件事。女儿当天就哭着说“不想上学”,原本开朗的性格变得敏感孤僻。
发展心理学中的“标签效应”提醒我们:当家长或老师将孩子的正常社交贴上“早恋”标签,孩子可能会产生两种极端反应——要么因羞耻感封闭自己,要么为了反抗而“真的”发展出越界行为。更关键的是,偷看日记、当众批评、强行阻断交往等行为,会破坏亲子信任,让孩子失去向父母求助的意愿。
那是不是放任不管?当然不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对“边界感”“自我保护”的认知还不成熟,需要家长温和引导。比如,当女儿反复整理刘海时,我们可以说:“宝贝今天特别在意发型,是想在同学面前展现更精神的自己吗?”当儿子总买同款零食时,可以问:“最近常买草莓味软糖,是哪个小朋友特别喜欢吃吗?”这些提问不是“审讯”,而是“好奇”,能让孩子放下戒备,愿意和我们分享心事。
很多家长等到孩子出现“反常”才急着补课,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追踪研究发现:10岁左右(小学三四年级)是青春期教育的“黄金窗口期”。此时孩子的认知能力已能理解抽象概念,对父母的依赖还未完全转移,这时候传递科学的性别知识、情感观念,能帮他们建立“心理免疫力”,未来面对情感困惑时更从容。
具体怎么做?分享三个我实践过的“温柔策略”:
去年女儿9岁生日,我送了她两套书:《青春期女孩的私房书》和《妈妈想和你说的悄悄话》。起初她觉得“妈妈又在唠叨”,但翻了两页就被吸引了——书里没有“不许早恋”的命令,而是用漫画+案例的形式讲:“乳房开始发育时,为什么会有点疼?”“和男生一起玩被起哄,该怎么回应?”“收到小纸条,怎么处理更体面?”
有天她突然问我:“妈妈,书里说‘好感像春天的花,开得早不一定开得久’,是说现在喜欢的同学,长大可能就不喜欢了吗?”我趁机接话:“对呀,就像你小时候特别喜欢的恐龙模型,现在不也更爱读故事书了?人的喜好会变,但学会尊重别人、保护自己的能力,什么时候都很重要。”
这类书的关键不是“禁止”,而是“解惑”。孩子从书中了解到身体变化是正常的,情感波动是成长的一部分,反而不会因为“好奇”而盲目模仿。
每周六晚是我家的“茶话会时间”。我们会围坐在茶几前,吃着小点心,轮流分享“这周遇到的开心事/小烦恼”。有次我主动说:“妈妈小学五年级时,也收到过男生递的纸条,写着‘我觉得你朗读课文特别好听’。当时我特别紧张,回家问你外婆该怎么办,外婆说‘可以谢谢他,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课文读得更流利’。后来我们成了互相监督背课文的‘学习搭子’。”
女儿眼睛一亮:“原来妈妈也经历过!”从那以后,她开始主动和我聊班里谁和谁一起画黑板报,谁带了特别好吃的橡皮糖分享……当孩子发现父母也曾有过类似经历,就会把我们当成“同盟”,而不是“监控者”。
很多家长常说“别和男生单独相处”“不能收别人礼物”,但孩子可能困惑:“一起值日算单独相处吗?”“同学送的橡皮算礼物吗?”
不妨和孩子一起列“行为清单”:
✅ 可以:和同学(包括异性)组队做值日、讨论作业、参加班级活动;
⚠️ 注意:如果有人说“我们去操场角落说悄悄话”“别告诉别人我送你东西”,要立刻拒绝并告诉家长;
❌ 不行:接受贵重礼物(超过50元)、晚上单独和同学外出、在社交软件说“我喜欢你”以外的亲密话语。
这种具体的指导,比“不许早恋”更有操作性。我女儿就曾骄傲地和我说:“今天小明要送我他自己折的千纸鹤,我告诉他‘谢谢你,但我们还是先比谁数学考得好吧’!”
记得女儿刚读这套青春期科普书时,问过我一个问题:“妈妈,你说现在的喜欢不是恋爱,那什么是真正的恋爱?”我想了想说:“真正的恋爱,是两个人都成长得足够好,能为彼此的未来负责。就像你现在学骑自行车,要先学会平衡,才能骑得又快又稳。现在的喜欢,就像练习平衡——它会让你知道,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会开心,什么样的边界需要保护。”
育儿路上,我们最怕的不是孩子“犯错”,而是他们在“犯错”时不敢回头看我们。当我们把“早恋”看作洪水猛兽,孩子就会把心事锁进日记本;当我们把“好感萌芽”看作成长的信号,孩子就会愿意牵起我们的手,一起走过这段既忐忑又美好的旅程。
如果你也在为孩子的“反常”行为焦虑,不妨试试这些方法。毕竟,比起“阻止孩子喜欢谁”,我们更该教会他们“如何好好喜欢”。
你家孩子有过类似的“小变化”吗?你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成为更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