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遭遇洪灾,中国和美国,预警、救灾放一起对比,高下立判
发布时间:2025-07-09 18:15 浏览量:1
文|元景一
编辑|娱叔
纵然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抵挡不了天灾的侵袭。
但当地球两端的中美两国同时面临着洪灾的挑战时,救援状况的差异却让人吃惊!
美国得州夏令营十几名学生已经被洪水卷走时,民众的手机上才刚刚收到山洪预警。
我们的贵州榕江县在24日受灾5小时内,物资已经抵达,子弟兵时刻坚守抗洪一线。
中国的军事力量,不仅能止杀戮,还能活人。
当地时间7月3日深夜起,得克萨斯州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雨袭击。
在克尔县,降雨更是来势汹汹,短短3小时内的降雨量就达到了平时一个月的水平,堪称百年一遇。
如此迅猛的降雨,瞬间让这片土地陷入了洪水的深渊。
可恐怖的是,美国国家气象局在此次洪灾中的预警表现太糟糕。
凌晨3时,克尔县已然发生严重山洪,可直到凌晨4时许,气象局才向沿河居民和营地人员的手机发送无线紧急警报。
这种“马后炮”式的预警,让民众根本来不及作出有效应对。
后果是极其惨痛的,当地的河水沿岸,正有700余名学生在参加夏令营。
熟睡时的洪水,冲走了营地的所有设施和物品,也卷走了十几名学生。
而预警之后的灾后救援呢?
直到当天中午,国民警卫队才慢吞吞地开进灾区,士兵们荷枪实弹。
他们所做的竟然不是紧急救援,而是“登记管理”。
被采访问及救援情况的众议院议长,一脸的爱莫能助:
“能做的就是祈祷。”
那些深陷灾区的民众,到当天晚上21点,才有240人脱困,其中大部分是通过直升机搜救“半自助”得到的救援。
政府提供的灾后补助,是需要一年内还清的750美元贷款。
而因为天灾受损的财产,保险公司则以“不可抗力”为由拒绝赔付。
洪灾发生的48小时后,遇难儿童的家长还在不断通过媒体发布寻找孩子的消息。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何其悲哀?
那么谁来为这次的天灾负责呢?
是平均年龄45岁的老化的排水系统、资金不足而裁员的气象局预警人员,或是救援部队的迟缓响应?
答案或许藏在得州州长那句“灾害应对需要市场调节”的话里。
当公共服务也要让位于资本逻辑时,普通民众注定只能在洪水中无助挣扎。
几乎在得州洪灾发生的同一时段,中国贵州榕江县也遭遇了超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但不同的是,灾难来临前,预警的钟声早已敲响。
榕江县气象局提前48小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涨水时,乡镇干部带着铜锣挨家挨户通知:“水要涨了,快往山上搬!”
7月24日清晨5点,三江汇流带来的洪水冲进县城时,由当地消防、民间救援队组成的第一批救援力量已经到位。
人民子弟兵更是星夜驰援,第一时间奔赴受灾现场。
他们与时间赛跑,用沙袋筑起阻挡洪水的坚固防线,用铁臂进行清淤工作,恢复城市的交通和生活秩序。
在榕江,群众也自发地参与到救援行动中来。
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4.1万群众在短时间内有序转移,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了最低。
忘不了居民楼20层需要透析的老爷爷,被接力救援成功得到医疗救助。
忘不了饭点做好了大锅饭的百姓们,一遍遍地喊救援人员:
“娃儿歇歇吧,先吃饭。”
29日第二波洪峰一退去,救援队就开始了清淤工作。
仅仅7小时,县城的街道清淤工作就基本完成,城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一周的时间,救灾工作已经完成,政府主导下,重建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刺骨的洪水、腐臭的淤泥都难抵我们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把时间拉回2020年,美国洛杉矶山火肆虐。
烈火吞噬了大片森林和居民区,30余万民众流离失所。
当时的灭火工作主要依靠地方消防部门和少量志愿者。
美国的军队因为法律和分权治理等问题,可以理解为只对外作战的,更不会直接参与到救援工作中。
富人区居民通过雇佣私人消防队来保护他们的财产、甚至让山火改道,而普通百姓,只能依赖公立消防队。
由于火势过猛、救援力量不足,大火烧了整整两个月才被控制。
而我们的军队,不仅肩负着守土的责任,还有安民的功能。
今年1月西藏定日县的地震救援更印证了这一点。
6.8 级地震侵袭西藏,震后不到1小时,西部战区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就紧急奔赴灾区。
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搭建帐篷、运送物资、救治伤员。
救援物资“超饱和”这个词,让所有关心灾区的人都露出笑颜。
更可爱的是震后第二天,教育部门供应给孩子们的寒假作业就送到了临时安置点。
真是天塌地裂也丝毫没耽误写寒假作业。
寒假期间学生们穿着暖和的羽绒服,享受志愿者们的补课帮扶,寒假后更是按时开学,丝毫没有耽误学习。
这种高效的救援和对民生的重视,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自己夸不算夸,贵州抗洪的事迹传到外网,引发了各国网友的热议。
首先“军民一家亲”这个概念就已经让不少老外彻底懵圈了!
中国军人救灾不带枪,只带铁锹!对比美军扛枪救灾,商店周边巡逻,防范“0元购”也不参与救援,实在太圈粉了!
此外救援速度也让各国网友惊叹。
德国网友盛赞中国人的团结;
美国网友羡慕中国受灾民众获救得及时。
日本网友则在感叹中国救灾的动员能力与专业实力。
自2024年1月能登半岛地震后,大家只隐约记得日本首批救灾物资是数百吨千纸鹤的笑料。
可全世界受灾百姓的无助是一样的,至今日本还在运输重建需要处理的建筑垃圾。
受灾民众滞留安置点太久,已经无力承担生活费用,不少人已经离开,另寻安置地点。
这些评论道出了中国救灾的独特优势,原来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圆。
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救援速度和保障力度,在其他国家却是民众遥不可及的奢望。
两种灾情,两种景象。
经历过一次次灾难的考验,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GDP有多高、航母有多少。
而在于当灾难来临时,能否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感受到被守护的温暖,能否让民众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一点,中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参考资料:
人民日报|美媒:美国富豪和明星雇私人消防员救豪宅引发公众不满
大河报|贵州榕江群众涌上街头送别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