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的千年龙舟梦:龙南客家民俗的时光褶皱
发布时间:2025-06-09 15:18 浏览量:17
五月的最后一缕天光掠过燕翼围的飞檐时,杨村镇的老樟树正在晚风里簌簌落着碎叶。72岁的李阿公蹲在池塘边打磨龙舟桨,砂纸蹭过檀木的声响,像极了童年记忆里阿婆纺车转动的韵律。这片面积仅十五亩的池塘,此刻正被暮色染成一块深绿的翡翠,而明天,它将成为千万道目光聚焦的舞台 —— 太平堡龙船会的锣鼓,即将叩开五百年光阴的褶皱。
一、方寸池塘里的龙舟江湖
天刚破晓,池塘四周已挤满了挎着竹篮的妇人。她们腰间的蓝布围裙上绣着石榴花,竹篮里盛着新蒸的艾草糍粑,腾腾热气里混着荷叶的清香。23支龙舟早已整整齐齐泊在岸边,船头雕刻的龙头各异:有的口衔铜钱,有的角缠红绸,最显眼的是杨村小学的少年龙舟队,船头立着彩绘的卡通龙头,龙角上还系着孩子们折的千纸鹤。
“请龙神咯 ——”
当族老的铜锣声划破晨雾,8个精壮汉子抬起雕花神龛,在鞭炮声中缓步走向池塘。神龛里供奉的龙头木雕泛着古铜色光泽,据说是弘治年间的遗物,龙眼镶嵌的琉璃珠历经五百载风雨,依然折射着细碎的金光。族老用朱砂笔在每支龙舟的船头点上红点,口中念念有词:“一点天庭,吉星高照;二点鼻梁,万事顺畅......” 围观的孩子们捂着耳朵躲在大人身后,却又忍不住探出脑袋,眼里映着水面跳动的红光。
9时45分,比赛正式开始。20支龙舟分10组对决,每组两艘龙舟如离弦之箭窜出。窄小的池塘里,船桨起落间水花飞溅,船头激起的波浪撞在岸边石块上,又反弹回水面,形成一圈圈交错的涟漪。“嘿呦!嘿呦!”的号子声震得樟树叶簌簌飘落,鼓手站在船头挥动羊皮鼓槌,鼓声如春雷滚过水面,惊起几只栖息在芦苇丛中的白鹭。
最激烈的是企业组的比赛。江铃汽车代表队的龙舟通体漆成银灰色,队员们身着统一的运动服,划桨节奏如机械般精准;而本地织带厂的队伍则穿着蓝白相间的客家传统服饰,船头绑着一束刚采摘的艾草。两船齐头并进时,池塘中央的水纹突然紊乱,银灰龙舟的船头微微偏转,眼看就要撞上对手,织带厂的鼓手突然改敲急鼓,队员们齐声高呼:“龙抬头,风调雨顺!”奇迹般地,银灰龙舟竟在最后半米处稳住了方向,岸边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二、围屋深处的文化密码
午后的阳光穿过燕翼围的天井,在青石板上投下菱形的光斑。72岁的李阿公正坐在门槛上,用细竹篾修补一艘微型龙舟模型。他的指尖布满老茧,却灵活得像穿梭在经纬间的梭子。“我12岁就跟着父亲划龙舟,那时候池塘四周都是稻田,龙舟划过能惊起一群群青蛙。”老人的目光越过庭院,落在远处正在修缮的围屋上,“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可这龙船会,是刻在咱们骨血里的东西。”
太平堡龙船会的独特,不仅在于方寸池塘里的竞技,更在于其完整的民俗链条。请龙神、祭河神、千人宴、龙船会.……每个环节都蕴含着客家人的生存智慧。燕翼围的主人曾是清代盐商,围屋墙上至今留存着乾隆年间的石刻,记载着当年龙船会的盛况:“是日也,男妇老幼咸集,舟行如飞,鼓噪之声闻于十里。”如今,围屋的天井里支起了数十口大锅,厨师们正在熬制杨村米酒,琥珀色的酒液顺着竹制酒勺流进土陶罐,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米香。
穿过围屋间的青石板小巷,便来到了非遗集市。锡壶匠人陈师傅的摊位前围满了游客,他正用小锤在锡壶上敲打出水波纹,“太平堡的锡壶要打满九九八十一道纹,寓意五谷丰登、八面来财。”旁边的客家织带摊位前,年轻的姑娘们穿着改良版客家服饰,用彩线编织着手机挂绳,传统纹样里融入了卡通元素,引得年轻游客纷纷驻足。
三、当非遗遇见夜的星光
暮色浸染池塘时,栗园围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竹笛声。大型沉浸式演艺《天下客家》即将开演,游客们沿着鹅卵石小径走向演出现场,途经的围屋窗棂里,陆续亮起了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中,隐约可见妇人在窗前刺绣的剪影。
演出以“迁徙”为主题,舞台就设在围屋的中庭。当第一束追光灯打在演员身上时,全场响起了轻轻的惊叹 —— 男演员身着青布长袍,头戴斗笠,女演员的发髻上插着银簪,腰间系着绣满牡丹的围裙,正是客家人迁徙时的装束。舞台中央的 LED 屏投射出雪山、河流、田野的影像,演员们的舞姿与影像交叠,仿佛再现了客家人翻山越岭、拓荒垦田的历史。
最震撼的是“客家婚俗”篇章。八抬大轿从围屋侧门缓缓抬出,轿帘上的刺绣在灯光下流光溢彩,媒婆捏着帕子唱着喜歌,新郎倌戴着瓜皮帽,对着花轿三揖三拜。突然,灯光一转,现代装束的新娘从花轿中走出,与新郎在舞台中央相拥,背景屏上闪过客家围屋的航拍画面与城市高楼的剪影。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台下的观众发出阵阵惊呼,来自赣州的刘先生感慨:“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酷!”
演出结束时,天空飘起了细密的雨丝。游客们撑起油纸伞漫步在围屋小巷,池塘边的灯笼次第亮起,倒映在水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不知谁家的窗口飘出二胡声,曲调正是那首古老的《龙舟调》,音符穿过雨帘,与远处的蛙鸣声、流水声交织成一曲奇妙的夜曲。
四、在时光里打捞文化的珍珠
离开龙南的那个清晨,我又来到了池塘边。昨夜的雨让水面泛起薄雾,几艘龙舟静静漂在水上,像是睡着了的巨龙。李阿公正在清理船桨上的淤泥,见我走来,笑着递来一块艾草糍粑:“小伙子,尝尝,刚蒸的。”咬下一口,软糯的糍粑里裹着花生碎和蜂蜜,甜味中带着艾草的清苦,像极了这片土地的味道 —— 厚重中透着清新,传统里藏着新意。
太平堡龙船会的锣鼓声渐渐远去,但那些在围屋天井里跳跃的光斑、在龙舟桨尖上闪烁的水花、在夜空中流淌的音符,却始终在记忆里鲜活如初。当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疾驰时,总需要一些这样的方寸池塘,让我们得以俯身,在时光的涟漪里打捞文化的珍珠。而龙南人早已懂得,传统不是挂在墙上的老照片,而是流动的活水,唯有汇入时代的江河,才能永远奔腾不息。
站在燕翼围的制高点远眺,晨光中的池塘像一块温润的玉,龙舟上的红绸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龙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烁。这方小小的水域,承载的不仅是一场龙舟赛,更是一个民族对根脉的守望,对未来的期许。
“池塘尺水起龙鳞,鼓震云头竞百钧。五百年间风与月,都凝桨影闹端辰。”当古老的号子再次在山间回荡,我知道,有些东西从未远去,它们只是在时光的褶皱里,等待着与新的时代温柔相遇。朱淳兵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