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遗忘的历史遗址,破败但景象却依旧触目惊心的虎石沟万人坑

发布时间:2025-06-03 01:04  浏览量:24

6月1日,当众多人在节假日期间选择游玩出行的时候,笔者一家三口也同样选择了出行。但与众人不同的是,笔者去了一个冷门的地方——位于营口的虎石沟万人坑遗址。

在此之前,笔者做过一番了解,这处历史遗址据说在数十年前也曾人流滚滚,但进入21世纪之后却逐渐被人遗忘。时至今日,很多人甚至不知虎石沟万人坑的存在。

因为笔者与家人到访此地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尴尬的画面,虎石沟万人坑纪念馆的卷帘门居然处于关闭状态,现场也仅有一名工作人员值班,而这一天其实是开放日。见到有人到访,工作人员才将纪念馆的电闸重新打开。

笔者并没有追问原因,因为答案早已猜到,受困于短缺的运营费用,虎石沟万人坑只能采用这样的模式来苦苦坚持。也同样受困于资源匮乏,如今尚存的虎石沟纪念馆也是破败不已。很难想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是各地访客争相参观的地方。

虎石沟万人坑,于1931至1945年逐渐形成,1964年在挖掘下得以重见天日。尸骨坑内的174具遗骸时时刻刻都在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一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胜者的日本逐渐盯上了位于营口大石桥的菱镁矿,这种可以制造高温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的矿产成为了日寇急需的稀缺资源。

1917年2月,在民国汉奸于冲汉的帮助下,日寇假借于冲汉开办的空壳公司拿到了大石桥的镁矿开采权。起初,霸占该地的日寇只是单纯的将开采的镁矿石拉回国内。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们在矿厂的周边进一步扩建了烧窑厂和各类加工厂,由他们开采的矿石直接在当地进行加工。

由于这一时期该地还在奉系军阀的控制之下,日寇在当地的行动还能有所收敛,甚至每年还会向奉系军阀和汉奸提供共计32000元大洋的所谓红利。但从1931年开始,随着日军彻底占领该地,日寇对大石桥煤矿的开采和掠夺也逐渐达到巅峰。

抗战的巅峰时期,日寇于成立的所谓南满矿业株式会社在营口大石桥修建镁矿厂和各类加工厂多达20余处,最高峰时曾有超过2万劳工在此劳作。因用工缺口极大,日寇除了采取欺骗招募之外,还将关押于监狱的抗日志士以及其他被抓的无辜百姓一同押往该地进行劳动。

至少14年的掠夺,日寇对大石桥镁矿到底留下了什么?日本学者本多胜一曾做过最简短的评价——三个万人坑,三个多达几万骨骸堆成的山。

在日寇掠夺的高峰期,矿场的矿工要在日寇的逼迫下每人每天承担5吨矿石的开采,如无法完成将受到体罚虐待。每日的工作时长达12~14小时,但日寇提供的饭食仅为粗粮和野菜。受困于东北的恶劣天气,现场的矿工病患不断,但日寇拒绝提供任何药品。为了保证利益,日寇在安全设施环节更是减之又减,仅每年的事故就造成大批人员伤亡。

例如1940年7月22日,矿井内的矿工搭乘矿车准备返回地面。因突降暴雨,当地株式会社的日方员工为了保护电力设备直接关停电闸,造成矿井内正在疾驰的矿车相继翻车,车内共有100余人被压死压伤。同一时期,一名叫吕成祥的工人因病重而在某一天的早上无法起床,见当事人已无法出工,一名日方工头直接手持铁锤将吕城祥活活砸死。

而这种见工人无法劳动而将其直接杀害的行为,在日寇掠夺大石桥镁矿的过程中几乎天天发生。更为残忍的是,面对一部分因伤病而无法劳作的劳工,当地的日方工人为图省事,他们甚至经常将这些还有一息尚存的劳工直接扔进万人坑内活埋。

长达14年的时间里,在此地遇难的劳工与日俱增,日寇为了埋尸掩盖,他们在当地的虎石沟、马蹄沟和高庄屯先后准备了三处大型埋尸坑,也就是后来的万人坑。根据幸存者的回忆,当地每日至少有3-5人会被抛入万人坑,有的已经死去,有的劳工则是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被日军残忍活埋。

而笔者开篇提到的虎石沟万人坑纪念馆,就是在日寇留下的虎石沟埋尸坑的现场挖掘而得来。

1964年在当地驻军和鞍钢矿厂的组织下,众人对虎石沟万人坑现场进行了挖掘。在一处半山坡约140平米、高度约5米的区域内,挖掘小组共计挖出174具白骨,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多层遗骸堆积。这片区域后经保护,也成为了虎石沟万人坑纪念馆的核心参观区——万人坑遗址现场。

根据现场痕迹推断,目前得以重见天日的这处遗骸现场仅为虎石沟万人坑的边沿部分。因周边开矿和修建其他建筑等多方原因,针对虎石沟现场万人坑的挖掘直接到此终止,马蹄沟万人坑和高庄屯万人坑至今也没有被挖掘。

随后长达数十年的开矿以及其他水土流失等原因,三处万人坑未被挖掘的部分逐渐受到破坏。甚至时至今日,在当地暴雨过后,众人依旧能找到被雨水冲刷而出的散碎遗骸。

由于1945年日军战败时,日寇近乎销毁了当地的全部资料,根据幸存者和日方俘虏提供的信息,我们推断三处万人坑内至少埋藏着超过17000具无辜劳工的遗骸,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至今仍被埋在黑土之下。

1964年随着虎石沟万人坑被成功挖掘,当地也修建了虎石沟万人坑纪念馆(当时原名为鞍钢大石桥镁矿阶级教育展览馆)。60-70年代,纪念馆的参观一度达到巅峰。

因这一时期有足够的资金维护,纪念馆内的各类设施也相对先进。为了让访客感受到那段残酷的历史,纪念馆在这一时期甚至罕见的配置了声乐光景设备。日军狼狗的狂吠、劳工在日寇虐待下的惨叫......身临其境的声音与纪念馆内的尸骨坑再次让访客感受到了那段日寇侵略下的残忍岁月。

除此之外,纪念馆在保留了大量历史文物和罪证的背景下,也填充了其他设施,诸如模拟日军矿厂的沙盘,微缩并可以开动演示的电动矿车与火车、仿制劳工遇害时的雕塑。

在这段参观堪称巅峰期的岁月,虎石沟万人坑纪念馆最高时段的每日接待人数甚至达到了2-3万。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当地企业运营困难,维护资金逐渐短缺,虎石沟万人坑的经营每况愈下。到目前为止,这处历史遗址的每年参观量甚至已经不足3000人。

原展览馆的影像

由于笔者来访前已对这里的情况略知一二,尽管提前做好了准备,但现场的简陋景象依旧让笔者沉默不语。

主馆展厅难以看到有价值的文物,玻璃展柜内放置最多的还是日方参观团留下的千纸鹤,和一些手写的感慨纸张。

矿石展览、铁链脚镣、并非是名人留下的日本军刀、风干的矿工野菜食物,这些物件更像是缺乏展品之下的凑数。

在另一个展柜内,笔者看到了数本日方编写的、有关侵略期间的书籍。还有一个标注着影像资料的标记,但现场却未看到任何胶卷拷贝的区域,也不知这段不知踪影的胶卷究竟记录过哪些画面?

走进副馆,笔者终于看到了那片惨不忍睹的万人坑,尽管遗骸不足200具,但现场的画面依旧让观者感受到了当年的残忍气息。

1、有11具遗骸紧密的排在一起,经当年的幸存者确认,这是伪满洲国时期营口第二监狱关押的11名抗日志士被日军杀戮后掩埋于死地。

2、一具遗骸在临死之际痛苦的捂住脸,身体呈现出挣扎的痕迹,显然这名受害者是死于日军的活埋。

3、两具遗骸贴在一起,当年挖掘时现场有铁丝捆绑的痕迹,二人极有可能也是死于日军的活埋。在该处现场旁边,另一具遗骸的胸前还压着一块石头,相信这名劳工当年被日寇扔进坑内时还依旧活着,他是被日本人用石头活活砸死。

虎石沟万人坑的尸骨坑分为两片区域,一片保留了现场的原貌,几乎每一具遗骸都呈现不同的特征,上述几位只是该片区域的遇难者之一。而在另一片展区,被整齐码放在展台上的数十具遗骸更令观者感到痛心,因为他们曾经停留的遗址现场早已被破坏。

多年前,由于当地暴雨,在长期缺乏维护的恶性循环下,旧纪念馆的万人坑展区最终被灌进雨水,一部分尸骨坑被雨水浸泡。

在多方奔走却无人理会的背景下,为防止这些遗骸被彻底破坏,纪念馆留守的最后一位老工作人员只能在积水中将这些遗骸逐一捞出。因现场被彻底破坏,我们目前已无法看到这些遇难者在日军虐杀下的原貌。

笔者来访时,本人注意到周边的一些矿厂已处于关闭状态,似乎这里已经无矿可采。当地人烟的逐渐稀少,也让外界慢慢的忘记了虎石沟人坑的存在。

但历史不容遗忘,希望后人能够始终记得,当地还有这样一处保留的日本侵华的罪证。而在这片区域的土地之下,还有更多遇难劳工的遗骸没有重见天日,也希望这座展馆在未来能得到外界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