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自然·通讯》:新型“变形驱动”策略,推动软体机器人发展
发布时间:2025-08-15 12:37 浏览量:2
液晶弹性体(LCE)驱动器因其轻量化、高应变和快速响应特性,在生物医疗、环境探测等领域备受关注。然而,其有效驱动依赖于介晶排列的精确编程与几何形状设计。传统编程方法(如表面锚定、电磁场调控、机械拉伸等)受限于几何依赖性:光固化存在阴影区域无法固化,热固化需持续外力固定形状,剪切挤出则同步限制形状与排列设计。这些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复杂结构LCE驱动器的开发。浙江大学谢涛教授郑宁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基于自由基扩散的“变形驱动”策略,突破了几何形状对LCE驱动器的制约。该方法仅需将LCE浸泡于过硫酸铵(APS)水溶液中,自由基即可自发渗透网络并引发残留丙烯酸酯交联,固定变形结构与介晶排列。该过程无需外力维持、加热或光照,适用于3D打印、折纸、模塑等任意复杂几何结构,实现了高稳定性(140℃下循环稳定)和可逆驱动应变(最高达110%)。相关论文以“Geometrically insensitive deform-and-go liquid crystal elastomer actuators through controlled radical diffusion”为题,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技术原理与验证
图1揭示了传统方法与新策略的差异:光固化受阴影区限制(图1a),热固化需夹具维持拉伸(图1a);而新方法通过折叠LCE并浸泡APS溶液(图1b),自由基扩散触发残留丙烯酸酯交联(图1d),永久锁定折痕处的介晶取向(图1c)。实验证明,含丙烯酸酯的LCE(如RM82单体)是实现该过程的关键(图1e)。
图1 | 自由基扩散实现的LCE排列与驱动 (a) 传统排列固定方法:光固化受几何结构阴影区限制;热固化需夹具维持外力。 (b) 本工作通过可控自由基扩散固定排列的流程。 (c) 介晶排列机制的网格示意图。 (d) 丙烯酸酯自由基聚合反应式。 (e) 可用LCE组分(液晶单体、间隔基、交联剂及硫醇-丙烯酸酯/烯烃体系)。
图2通过水凝胶自由基监测系统验证扩散机制:APS溶液滴加于LCE薄膜后,硫酸根自由基穿透材料,使含木犀草素钠盐(XO)和Fe²⁺的指示剂由橙变紫(图2a-b)。FTIR光谱显示浸泡后丙烯酸酯双键特征峰(811 cm⁻¹和1637 cm⁻¹)消失(图2d-e),证实自由基引发交联(图2c)。
图2 | 自由基扩散与反应机制 (a) 自由基扩散监测示意图:硫酸根自由基(SO₄⁻)将Fe²⁺氧化为Fe³⁺,与木犀草素(XO)形成紫色复合物。 (b) 自由基扩散结果(随时间推移出现紫色斑点)。 (c) 添加APS溶液前后LCE前体状态(左:液态;右:凝胶化)。 (d-e) LCE薄膜浸泡APS前后的FTIR光谱(双键特征峰消失)。
驱动性能优化
图3量化了驱动性能:经APS处理的单轴拉伸LCE薄膜(预应变120%)表现出110%可逆应变(图3a),远优于去离子水对照组。WAXD和偏光显微镜证实驱动源于各向异性排列(图3c-d)。APS浓度存在最优值(4 wt%),浓度过高会因氧气生成降低效率(图3e);交联密度也需平衡,EDDET/PETMP摩尔比为4时驱动应变最佳(图3f)。增加残留丙烯酸酯可缩短浸泡时间至1小时(图3g),预拉伸应变与驱动应变成正相关(图3h-i)。
图3 | LCE驱动性能 (a) APS溶液与去离子水处理的LCE驱动应变对比。 (b) 加热/冷却循环下的可逆驱动行为。 (c) 编程前后WAXD图案(各向同性环→各向异性弧)。 (d) 排列LCE的偏光显微镜图像。 (e) 驱动应变与APS浓度/浸泡时间的关系。 (f) 驱动应变随交联剂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变化。 (g) 残留丙烯酸酯含量对驱动应变的影响。 (h-i) 驱动应变与浸泡时间(h)、预拉伸应变(i)的关系。
复杂结构制造
图4展示了多工艺兼容性:DLP 3D打印的章鱼结构(图4b-c)、模塑成型的鳄鱼/海星(图4d)、压印定制的可视化图案(图4e)经APS浸泡后均实现稳定热驱动。图5进一步将LCE应用于折纸艺术:Square-Twist折纸(图5a-b)通过弯曲自由度存储弹性能,实现稳定折叠;千纸鹤与飞机(图5c)可逆展平与立体变形;多层折叠的虾蛾结构(图5d-e)甚至实现3D-3D形态转换,突破现有编程极限。
图4 | LCE 3D结构的制造与编程 (a) DLP 3D打印装置及LCE树脂配方(含光引发剂Irgacure 819)。 (b) 3D打印章鱼的编程与驱动行为。 (c) 打印物体的可逆驱动(浸泡24小时)。 (d) 模塑成型3D结构的驱动(箭头示拉伸方向)。 (e) 压印技术实现的可视化图案可逆切换(浸泡4小时)。
图5 | LCE折纸 (a) 由方形/菱形面板构成的Square-Twist折纸折叠过程。 (b) 不同折纸图案的设计与驱动行为。 (c) 千纸鹤/飞机的2D-3D可逆转换。 (d) 多层折叠的虾/蛾结构。 (e) 虾/蛾的3D-3D可逆形变(白箭头示驱动方向)。
应用前景
该技术通过水溶液自由基扩散实现LCE几何不敏感编程,为软体机器人设计开辟新路径。未来可通过调控扩散动力学设计空间异质介晶排列,进一步提升驱动复杂性。工业应用中可采用环保型过氧化氢替代APS,结合实时监测确保大规模生产稳定性。该方法普适于多数丙烯酸酯LCE体系,有望推动驱动器与软体机器人的规模化定制。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