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夏日,大朋友们🤝小朋友们
发布时间:2025-08-05 11:05 浏览量:1
“请大家告诉AI,你心中的薄荷汽水是什么样子的?”在鲁口镇中心学校的“AI美术绘画创作”课上,支教老师章可晶正带领孩子们“玩”起 “AI创作”小游戏。
一名小女孩跳脱出“绿色的”“装在玻璃瓶里的”等具象描述,而是讲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炎热夏季,小男孩在海滩旁买了一瓶薄荷汽水,咕咚咕咚喝完发现拥有了制造冰雪的超能力。于是,他挥舞着双手,为大家降下很多冰块降温。
这个充满童趣的创意课程,正是复旦大学本科生助学成才家园“筑梦”支教队为乡村孩子们带来AI启蒙课的生动一幕。今夏,“筑梦”支教队11名队员带着27门AI主题课程来到颍上县鲁口镇中心学校,这是复旦大学“爱心助学颍上项目”持续开展的第31个年头,也是支教队在颍上的第14个夏天,更是今年复旦大学“助力成长计划”社会实践专项40个实践育人项目的缩影。
他们,为孩子们打开了怎样的一扇窗?创造了怎样的独特记忆?
启程:行囊里装着
历时一个多月的备课本
颍淮相交,汇于鲁口。鲁口镇坐落于淮河岸边,焦岗湖畔,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是民间锣鼓艺术之乡。
7月1日清晨,队员们分别从邯郸校区和枫林校区出发,踏上这段500多公里的支教之旅。车窗外,风景不断变化:城市的天际线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广袤的田野,绿油油地铺展到天边。4小时的高铁疾驰,抵达颍上北站。队员们没有停留,马不停蹄转乘城乡公交。
转乘的1个多小时里,颠簸的乡间小路与队员们的备课讨论交织——如何用最生动的语言讲解AI的“眼睛”?怎样引导他们思考AI与人类的边界?这些经过反复推敲的教学设计,凝聚着队员们对乡村教育的热忱。
而在过去的近一个月里,这支“新手”支教队就开始紧锣密鼓做功课。他们组织多次线下会议与线上集体备课,每一门课程都历经“设计-试讲-优化”的循环打磨,力求用最生动的方式讲好每一门课。
七月的午后闷热难当。抵达鲁口镇时,整齐的民居、安静的街道,彰显着小镇特有的生活节奏。支教队的驻地是离学校约五百米远的一家小宾馆——这里是历届支教队员的“大本营”。刚放下行李,队员们就在鲁口镇中心学校副校长朱海冰的带领下,去熟悉未来十天的“主战场”。
“筑梦”支教队员们
校园外,是青黄交错的大豆玉米田,间或有成垄的碧绿西瓜田,田间的稻草人和银色飘带随风闪动。校园内,白色与粉色的紫薇花开得正艳。
令人惊喜的是,学校的“智慧教室”设备完善。打开贴着“颍上信息化设备”标签的电脑,网速流畅。朱海冰亲自演示多媒体设备操作:开启电脑需要依次按下五个开关,课后到监控室关闭总电源……队员们围拢上去,认真记录,练习操作教学设备,熟悉报告厅和音乐教室位置等。
“复旦学子十余年如一日的到我们这开展暑期支教活动,已经成为鲁口留守儿童暑期生活的标配。”朱海冰说。支教队年复一年的坚持,见证着当地教育的发展与变化。2023年“筑梦” 实践队领队杨子莹记得,鲁口镇中心学校多媒体教室屈指可数。短短两年间,多媒体设备已普及开来,当地老师已娴熟借助这些设备进行教学。
“复旦支教队又来啦!”鲁口镇的村民们对这支来自复旦大学的支教队并不陌生,热情依旧。路上偶遇的瓜农,从瓜摊上精心挑选当地特产“鲁口西瓜”塞到了队员们怀里。淳朴的乡土人情温暖着每个队员的心。对即将开启的10天支教生活,他们热切地期待着。
交汇:新手队伍打造AI+课程
一场跨越14年的教育接力
与往年不同,今年支教队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创新课程:“初识人工智能”课、AI与运动健康课、AI音乐创作课、网络礼仪课……从AI原理到生活场景,再到AI应用与网络素养,课程内容层层递进。支教队员们以“AI”为主线,融入图像视频处理、音乐创作、博弈论、美术绘画创作、外语学习、智能规划、自媒体等方面的知识,用前沿科技知识为乡村孩子打开一扇窗。
“希望通过10天的课程,让40余名三至七年级的小朋友们体验AI与生活、学习、伦理的多元碰撞,在思考中成长,理解AI并学会应用AI来解决问题。”支教队带队老师王宇介绍。
为在授课中更好融入AI知识,队员们各显神通。在周木沅的“AI与博弈论”课上,他设计“囚徒困境”小剧场,运用《猫和老鼠》《海绵宝宝》中的经典场景引出话题,再组织游戏带领孩子们体验囚徒困境,而后介绍AI超级算力、大师经验学习、模拟试错在博弈中的应用,引导小朋友们思考决策相互性和策略重要性。
“触摸”AI,亲自动手实践是课程不可或缺的一环。张淑琪的“AI天气预测体验”课上,她带领孩子们体验复旦大学发布的“伏羲”气象大模型。“老师,我可以精准看到我们村的天气!”随着孩子们的手指在触控屏上滑动,卫星地图不断放大,最终定格在他们熟悉村庄。孩子们纷纷惊叹大模型测量的精细程度,对“能查到自己家门口天气”的体验感到无比新奇。精心设计的课程,让抽象的AI技术变得生动可感。
如何创作出AI写不出来的诗歌?在队员糜羽庭的AI诗歌创作课上,三年级小朋友写的《忘带笔》虽像打油诗,但语言朴实,一下子就触动到了她。“这种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我想是AI难以复制的。”
合唱《宁夏》
除了AI课程,支教队员还设计了丰富的音体素养表演课。“宁静的夏天/天空中繁星点点/……”《宁夏》的旋律将复旦研支团与宁夏西吉王民中学的支教故事娓娓道来。孩子们跟着节奏拍手哼唱,眼神专注而明亮。音乐教室里,糜羽庭正结合她在复旦大学Echo合唱团的表演经验,和章可晶一起负责音乐教学。
这首《宁夏》,在支教结束仪式上正式表演。旋律轻响,老师和学生们自然地站在一起。当支教老师唱起“那是个宁静的夏天”,稚嫩而真诚的声音紧接着回应 “你来到宁夏的那一天”时——歌中的“宁夏”,此刻在鲁口镇中心学校的这间教室里,仿佛有了新的诠释。
走出教室,“接力传球”“穿越丛林”“气球接接乐” “格格巫大战蓝精灵”等趣味体育活动让小朋友们尽情释放活力,欢声笑语盈满校园。嬉笑打闹的瞬间,队员谢源和周木沅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课外时间,师生关系悄然反转。一天的课后,队员们会坚持将学生们送出校门,顺路与他们聊上几句。从家乡聊到求学经历,从农田种的作物聊到好吃的饭店……看似漫无边际的闲聊,让彼此之间的距离悄然拉近。
“今年的AI课是我参加过的最有意思的课程!”今年是鲁口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学生鲁浩宇第三次参加支教课程,精心设计的课程获得这位“三朝元老”的好评。
小朋友们有收获,“大朋友们”也有收获。在支教时,队员莫斯羽常常思考:10天的课程能够改变什么?现在,她找到了答案。“我们讲述知识是为了让他们看到更大的世界,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离别:西瓜、千纸鹤
和写满名字的玫瑰花
转眼,来到告别时刻。支教结束仪式上,队员们精心编排的情景剧《光从复旦来:少年启航记》拉开离别序幕。剧中融合了当地“花鼓灯”非遗文化元素和特产西瓜,几乎全员登台亮相,用稚嫩的表演重现十天来的学习与收获。
大屏幕上,一组照片串联起这段时光:初见时孩子们好奇而略显腼腆的面孔,从埋头认真记笔记到鼓起勇气举手发言、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表情;队员们从最初的些许紧张到走下讲台,更自如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些闪过的熟悉画面,感受自己10天来的变化。安静的氛围中,不少队员和孩子的眼眶湿润了。
“记得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记得文艺汇演时闪耀的舞台……这个夏天,因为他们,一切都值得。”领队符梦苑道出队员们的心声。
临别之际,有学生特意从家里抱来三个沉甸甸的大西瓜,送给支教队员——这是来自淳朴乡情最甜蜜的回赠。夕阳西下,两位不舍离去的小朋友们跟随队员们一同来到附近的淮河大坝。堤坝内侧绿茵茵的草坡上,羊群在埋头吃草,外侧是宽阔辽远的淮河河道,队员们第一次见到地理书上常听说的南北分界线之一。夏日的晚风微拂,夕阳将天边染成柔和的金黄。队员们与小朋友们在长堤上并肩踱步,他们明亮的眼睛里,倒映着淮河的波光。
“希望我们真诚的付出,能在未来悄然点亮他们的某个瞬间,那样就足够了。”收拾行囊时,队员们翻出小朋友们悄悄塞给每位老师的千纸鹤与写满心语的便利贴。带着这些质朴的心意,打包颍上夏日的珍贵记忆,他们踏上归途。
章可晶和双胞胎小女孩
“老师,能在玫瑰花上写下所有老师的名字吗?这样我们就能记住你们很久很久。”一对双胞胎小女孩的请求,让队员章可晶折的纸玫瑰有了特殊的意义——王宇、符梦苑、莫斯羽、朱立雯、章可晶、谢源、段志贤、周木沅、糜羽庭、张淑琪、刘焱铭11个写在花瓣上的名字,成为今夏美好的注脚。
留在颍上的,不仅是那朵写满名字的玫瑰花,更是一颗颗被知识浇灌的希望种子。这场双向奔赴的支教之旅,迎来了终章。
组稿|党委宣传部
文字|章佩林 曾译萱 方东妮 祝天怡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