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之行:社区孩童暑期的别样成长营
发布时间:2025-08-04 02:36 浏览量:1
中国青年网扬州7月30日电(通讯员:吴娜)七月的社区活动室,晨光刚漫过窗台,“萤火之行”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已摆好了今日的教具。彩色卡纸堆成小山,标本盒里装着蝴蝶与树叶,孩子们的脚步声从走廊传来——这场专为社区儿童设计的暑期课堂,正以鲜活的姿态编织着夏日的成长故事。
课堂里的新花样:让学习像游戏般有趣
“今天我们用积木学几何!”志愿者小秦举起一块三角形积木,孩子们的眼睛立刻亮了。团队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把知识拆解成一个个可触摸的游戏:语文课变成“汉字魔法屋”,用橡皮泥捏出象形字,在拼图游戏中认识偏旁部首;数学课化作“图形寻宝记”,孩子们在活动室里寻找圆形的钟表、方形的书本,用脚步丈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自然课上的“植物侦探”活动最受欢迎。志愿者带着放大镜和观察手册,领孩子们在社区花园里记录树叶的纹路、花瓣的数量。“这片叶子边缘是锯齿形的!”一年级的安安举着银杏叶,兴奋地把发现记在手册上。创意课则成了“废旧改造站”,酸奶盒做成储蓄罐、旧T恤剪成手偶,孩子们举着自己的“发明”互相展示,脸上满是成就感。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课程设计暗藏巧思:低年级孩子在“故事接龙”中练习表达,用贴纸拼出简单的句子;高年级则尝试“剧本创作”,把课文改编成小短剧,还会用手机拍摄“科学小纪录片”。“以前觉得背古诗很难,现在编进拍手歌里,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四年级的萌萌晃着自己写的童谣,语气里满是得意。
陪伴中的小细节:看见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活动室门口的“成长树”上,贴着孩子们每周获得的“萤火徽章”:认真倾听的“耳朵章”、大胆发言的“话筒章”、乐于助人的“小手章”。志愿者们会悄悄记下每个孩子的小喜好:知道小宇痴迷恐龙,特意准备了恐龙化石模型;发现朵朵爱唱儿歌,便把古诗谱成简单的旋律教她唱。
“心愿口袋”里每天都有新纸条。有孩子写“想种一盆花”,团队立刻买来花籽,开辟出“班级小花园”,让每个孩子负责照料一盆植物;有人画了幅“星空图”,志愿者便用荧光笔在黑纸上教大家画星座,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午后的“分享时刻”总充满暖意。孩子们围坐在地垫上,轮流讲一件“今天最开心的事”。内向的小哲第一次举手时声音像蚊子哼,志愿者蹲在他身边听,等他讲完带头鼓掌;活泼的乐乐总爱模仿志愿者的语气,逗得大家笑成一团。“这些孩子就像藏着秘密的小贝壳,耐心听,才能听见里面的声响。”志愿者小孙在总结会上说。
看得见的蜕变:从陌生到亲近的成长
“刚来时小桐总躲在门后,现在会主动帮大家发彩纸了。”志愿者看着那个曾经拘谨的女孩,眼里满是欣慰。这样的变化在每个孩子身上悄然发生:以前上课总走神的浩浩,现在会认真记笔记;抢玩具时哭闹的朵朵,学会了说“我们一起玩好不好”;连最调皮的小虎,也会在志愿者擦黑板时递过抹布。
家长们的反馈藏着感动。“孩子回家总说‘今天当了植物小管家’‘发明了新游戏’,吃饭时还会给我们讲蝴蝶的生命周期。”一位爸爸接孩子时,手里拿着儿子画的“家庭树”,画上每个家人旁边都写着“萤火课堂教我的词”。有家长特意拍了孩子整理房间的视频发来,说“现在自己的书包自己收拾,还会提醒我们关灯省电”。
傍晚离园时,孩子们总不忘和教具“告别”:把积木放回收纳盒,给小花园的花浇水,在心愿口袋里塞上新的纸条。“明天教我们折千纸鹤好不好?”“老师记得带蝴蝶标本哦!”志愿者们笑着答应,目送孩子们牵着家长的手走远,活动室里的阳光渐渐柔和,桌上的观察手册还摊开着,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笑脸。
目前,“萤火之行”仍在继续。这些年轻的志愿者用创意与耐心,把社区活动室变成了充满魔法的成长空间。当萤火的微光落在每个孩子的笑脸上,这个夏天便有了最动人的模样——那些在游戏中学会的知识,在陪伴中收获的勇气,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温暖力量。